外媒新调查 电竞大赛观战者中近两成不玩游戏
但这并不只是专业特长。
(《形而上学导言》刘放桐译,商务印书馆1963年,第4页)这是说哲学层次的真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。这种能力的突出点在于自我,即我自己否定自己,更新自己。
道……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。(第四十章)道的运动就是不断否定旧的。在以上几个种类的领导人中,老子最注重的是太上。(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五《二答路宾阳》)甚至饥来吃饭倦来眠也是求良知的活动。夫子则明言以教我乎?阳明子曰:道不可言也,强为之言而益晦。
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,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(四部丛刊·续编·子部,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,光盘版1998年2月)。终日号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但是,人类如果不去努力实践,以致丧失了人的职责,其后果是很严重的,甚至会出现山崩川竭、胎夭失所[22]的严重局面,更无和谐可言。
这种生命进化与道德进化的学说,用一句话说,就是《系辞》所说的生生之谓易。自然界鸢飞鱼跃,充满生意、生机,活泼泼地。在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看来,仁是有宇宙论根源的,这个根源不是别的,就是天即自然界的生命创造。他的尽心知性知天之学,其所说的天,绝不是由主体意识推导出来的某种结果,而是主体意识的来源。
朱熹用理同而气不同解释这种现象。他认为,自然界的生物是有目的的,是绝不能用物理必然性去解释的。
天地无私,生人生物都是一般,只有一个生道。孟子被认为是中国主体哲学的开创者,他的人性内在说确立了人的道德主体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凡此种种,都说明孔子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动物的。现在人们开始关心生态问题,但是有些人只盯着西方生态学的发展,而且只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(也就是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)出发,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保护。
如果将天人合一仅仅看作通常所谓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,就并没有揭示其真实的内在意蕴。但是,当他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时候,不能不回答大者即本心从何而来的问题,其结论便是此天之所与我者[6]。植物虽无人和动物那样的心,但是也有生意,即类似于知觉一类的生命目的和感受,如果得到阳光和雨露,就会欣欣向荣。[13]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。
他从人类的亲情关系中体会出生命的可贵,体会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亲近关系,对自然界的万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关怀,这正是他的深刻之处。《论语·宪问》中记载孔子的话说:骥,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。
当今人类应当唤起自觉,重新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。人有这种情感,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,实现人类的价值。
这个继是继天立极之继,从天的方面说是授予、赋予,从人的方面说是接受、继承。但是就其根源而言,善来源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的目的性。这既是对仁的范围的扩大,也是对仁的本质的普遍性意义的肯定。他的性即气,气即性[10]之说,进一步肯定了形而上之性(即道)与形而下之气(即形体)是不能分开的。前面说过,孔子已经有爱物的思想,表现在言行之中,但是没有正式表述出来,孟子明确表述出来了。这里所说的主宰,也绝不是视自然界为毫无生命的客观对象,对之控制、掠夺以实现人类自私的目的,而是说,人就是天地之心,犹如心是身的主宰一样。
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不需要向自然界索取,人类要生存,当然需要向自然界索取各种生活资源,何况孟子也没有否定人类要食肉。只是这种爱,虽然在施行的对象上有差别,但又是普遍的,仁的本质就是爱,不能说爱不是仁。
生物之心和生意最能说明生命的目的性,这是无心之心即无目的的目的,其实现则在人心。朱熹继张载、二程之后,进一步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,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,故有不忍之心[12],以及仁是个生理[13]、仁是生底意[14]等学说,将生命目的性与天人合一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。
但仁心、仁性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生命创造的结果,而不是相反。这里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所谓超越的问题。
仁是儒学的核心,包含不同层面的内容,其本质是生命关怀,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哲学。对现代人而言,最需要的就是良知发现或发现良知。但是这里所说的灵与贵,绝不是与自然界相分离、相对立,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,去为自然界立法,而是自然界生命目的的完全实现。天地所生之物是有心的,这个心就是仁心。
人只为自私,将自家躯壳上起意,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。但是,孟子所强调的是,人类是有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(可称之为情感理性)的,人类要以道德情感和理性对待自然界的生命,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[20]。
他的上下与天地同流[7]的天人合一境界,更说明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流行才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诉求和最终归宿。这是把道理看小了,这样的人就是忍心无恩之人。
这与他的仁学思想是分不开的,因为仁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、同情和关怀。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人禽之辨,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,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,但是,人之所以高于动物,恰恰在于人能够以其仁心对待动物,而不是对动物施暴。
宋儒进一步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、生之谓性、仁即生理等说,认为天地以生物为心,而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,故有仁心。这与人类中心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。《周易·系辞传》说: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但是,人能推而物不能推,这个推字,是推出去的意思。
孔子行走到山中,看见山岗上的山鸡,观赏之后,唱出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[17]的诗句,其弟子子路也恭敬地向山鸡作揖,表示出对野生动物的极大尊重以及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向往。这当然不是超自然的神学目的论,而是讲自然界的生命目的。
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式的神形二元论,也没有两个世界的预设,因此并不承认有超自然界的绝对实体,不管这个超越实体是上帝还是理念。对于现代生态哲学而言,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智慧资源。
什么是万物一体?程颢本人解释说:所以谓万物一体者,皆有此理,只为从那里来。其生理、生意之说,体现了生命创造的目的性。